「知名外資企業都愛用!超高速開發法Design Sprint入門指南」のアイキャッチ画像

share

知名外資企業都愛用!超高速開發法Design Sprint入門指南

   

在服務或產品開發或是設計圈中,Design Sprint似乎已經是耳熟能詳的單字!針對想要在組織內部執行衝刺計畫或是想要更了解Design Sprint的你,歡迎參考本篇文章讓你快速掌握Design Sprint的各種面向!

本篇文章分為以下段落:

什麼是Design Sprint?

引用Jake Knapp在《Sprint衝刺計畫》一書中定義的解釋,

The sprint is a five-day process for answering critical business questions through design, prototyping, and testing ideas with customers.

Design Sprint是一個為期五天的過程,藉由設計,原型製作和測試來回答關鍵商業問題。

Design Sprint是一套結合服務設計、設計思考與精實創業等方法,將其壓縮在5天之內的完成的流程。將定義問題、構思解決方案、建立原型到測試的過程像短跑衝刺(也就是所謂的Sprint)咻一般的run過一遍,先推出一個beta測試版本收集數據並改善的快速試錯。

Design Sprint之所以出現, 最初目的是為了協助新創團隊在開發新產品或服務,卻沒有100%的把握是否會成功時,透過這項流程可以快速的進行測試將風險與耗費成本降到最低。

更仔細來說,以往企業在開發新產品或改善既有服務時,通常都是先有想法計畫,經過審核評估後開始製作,並將產品推往市場,最後再藉由收集到的數據進行改善。但是藉由這樣的流程,經常會有製作時間越來越長,結果到最後一刻才發現不符合市場需求,進而導致需要更多資源的投入,花費更高的成本。

而Design Sprint就是為了解決這樣的問題而出現。近來隨著Design Sprint這個方法的成功,很多知名的企業也開始在公司內部導入這項流程,包含booking.com、facebook、spotify等。

在Neuromagic我們將Design Sprint分為兩個流派,一種是大部分人都知道的GV Design Sprint,另外一種是Service Design Sprint服務衝刺計畫。這兩種Design Sprint在基本概念上是相同的,但他們各有不同的特徵與使用時機。在我們的另外一篇文章:「服務設計衝刺計畫」有什麼特別之處?可以找到更詳細的說明!

Design Sprint流程概要

原始的Design Sprint是由5個階段所構成:

Day1|Understand & Mapping 理解現況與找出痛點

第一天收集資訊,並將使用者流程視覺化。確保所有成員對於專案都有相同程度的認識,接著從中找出問題並決定專案的方向。

Day2|Diverge: Sketch solutions 構思解決方案

第二天請參加者一起構思解決方案。從市面上現有的服務與產品找出可利用的元素作為腦力激盪,並且大量產出新點子。接著一步步整理歸納,讓每位參加者可以在第二天尾聲個別構思出更加完整的解決方案。

Day3| Decide the solutions 投票決定最佳方案

第三天進入決策階段。Design Sprint的成員會透過討論與投票的過程,共同決定出一個方向以及想要測試的方案,並畫好分鏡圖(Storyboard)讓製作原型的過程可以更加順暢。

許多團隊在下決策時,常會遇到永無止盡的討論。透過有架構的流程,以及獨立安靜作業並限制討論時間,可以讓最終決策下的更快更果斷。

Day4|Prototyping 原型製作

第四天開始製作方案原型。參加者之間彼此分工,根據產品分鏡圖製作出可進行測試的原型。

以往的產品開發流程,提到原型製作大家可能都會想到要製作出高仿真的原型,甚至是最小可行性產品(MVP)。然而,因為Design Sprint原本的目的就是希望在短時間內可以測試假說,所以必須要快且真實,足以讓使用者做出實際反應,但不需要到完美。

Day5|Test 測試

第五天邀請5位使用者來測試製作好的原型,確認解決方案是否有效驗證假說。如此一來,團隊便可以調整專案未來走向,無論是否要按照原本構想前進、進行小幅修改又或是整個砍掉重練。

之所以5位是因為,一般來說在進行使用者調查時,需要大約經歷5位左右的受試者才可以看出相似的行為模式。

當然依據情況不同,團隊可以針對每個步驟所需時間做調整,整個流程跑完有時可以是4天或5天。關於各個步驟的詳細介紹,除了書之外網路上也可以找到許多Design Sprint工具包。我們推薦的包含:

  • The Design Sprint:由Google創投所推出的 The Design Sprint官方網站。裡面有每天應該要完成的確認事項,以及youtube說明影片等。可以幫助大家更有系統的找到所需的資訊。(只有英文版)
  • Design Sprint:由Google所推出的Design Sprint官方網站。從破冰遊戲到原型測試,網站上有許多可以可以利用的工具包以及實際的案例分享等。(只有英文版)
  • Workshopper:由柏林的產品設計顧問公司AJ&Smart所經營的網站。他們的部落格和youtube頻道上有許多資源可以參考。裡面也有提到如何執行線上工作坊的技巧!想知道更多關於AJ&Smart的創辦人故事,歡迎閱讀我們的專訪:如何成功執行衝刺計畫?訪問衝刺計畫2.0專家 Jonathan Courtney

什麼時候適合使用Design Sprint?

Design Sprint這個方法基本上適用於所有組織在面臨重要的關鍵問題需要找到解答時;或當專案停滯無法持續時;又或是團隊遇到問題卻看不到明確的解法時。具體舉例來說:

適用Design Sprint的情況:

  • 需要評估新專案的可行性時
  • 需要開啟新專案、開發新服務或產品時
  • 需要改善產品的特定重要機能時
  • 需要制定最小可行性產品(MVP)的產品路線圖時
  • 需要測試新的目標客群時

等。然而,Design Sprint並非萬靈丹。我們不能指望透過Design Sprint來解決所有問題。尤其當你處遇到以下情況,你可能會發現Design Sprint並非如此有效。

不適用Design Sprint的情況:

  • 當團隊試圖構思一項複雜的產品或服務。一項複雜的產品或服務,通常會包含許多需要探討的面向。當團隊誤以為透過單一次的Design Sprint可以一步登天時,結果通常會令人失望。因為Design Sprint的強項在於替單一,具體且重要,尚未有明確答案的問題找到解法。
  • 當團隊試圖同時驗證多項假說時。Design Sprint只有短短一週!幾乎沒有團隊是可以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去驗證所有假說的。
  • 當團隊不夠明白想要解決的問題究竟是什麼時。Design Sprint是協助構想解決方案的流程,所以在執行Design Sprint前,必須確保團隊想要解決的問題是否足夠明確,是否符合業務目標與客戶需求。
  • 當團隊已有預想好的解決方案,或想開發的產品與服務時。當遇到這種場合時就不需要特地花五天時間,從定義問題開始,建議可以直接製作原型並邀請使用者做測試。
  • 當沒有後續計畫或資源可以支持Design Sprint所產出的成果時。為了避免這樣的情況發生,建議團隊在事前就先跟利害關係人,或是擁有決策權的主管溝通好,或是邀請決策者參加!如此一來
  • 當團隊只是想單純改善產品或服務的一個小功能時。Design Sprint無法取代一般的產品開發流程,請在需要回答關鍵問題或是確立專案方向時使用。

Design Sprint不是多拉a夢可以實現大家所有願望!光靠Design Sprint並無法開發出一項新產品或服務,但是若能適時將它與其他設計流程結合,將能大福提升Design Sprint的效果。

Design Sprint的特徵

1. Time-boxed (時間管理):

在Design Sprint中,會以較精細的時間軸來切分,並事先設定好每個步驟所需的時間。之所以這麼做的原因,除了要避免永無止盡的討論之外,參加者也會因為受到時間限制而更容易被激發出潛能。讓他們能快速提出自己構想,而不是花時間去擔心這些想法是否需要被執行。有時最好的點子可能是我們最猶豫該不該分享的!

2. Together, along (共同獨立作業) :

在Design Sprint中的大部分活動,都會先讓大家有獨立思考作業的時間再進到討論。如果總是在對話而沒有獨自思考的時間,就很容易有話語權總是被少數人掌握的現象發生,而好的構想可能就因此迷失在討論中。透過獨立構想,我們可以確保每個人的想法都被聽到,並因此激盪出更好的解決辦法。

3. Don’t rely on creativity(不需要依賴創意):

創意是附加價值而非必須。Design Sprint打從一開始就不是為了激發設計師的靈感而存在的流程。相反的,Design Sprint的出現,讓平常可能不太習慣於腦力激盪或是創意發想的非設計師的從業人員,包含研究、業務、行銷、客服等不同部門的人,可以有一套流程可以依循,依靠彼此不同的專業而激盪出最佳的解決方案並測試。

我們經常會聽到客戶說:「喔!我不是設計師可能沒什麼創新的點子。」但其實Design Sprint正是幫助這些參加者們,透過結構化的流程將自己領域專業的效果最大化的方法

4. Decide by voting (民意投票):

在Design Sprint中,每個參加者的意見都是平等的!但是大多數時候我們還是需要歸納出一個共識或方向是大家可以依循並認同的。因此當參加成員需要做決定時,會藉由投票的方式來做出決策,避免由少數人掌握話語權,或上下階層影響投票結果等狀況。此外,經由投票後所產生的熱點圖也可以有效視覺化大家的意見。

5. Be open-minded (心態很重要):

在Design Sprint正式開始前,我們經常會提醒參加者保持著開放的心態!大家可以參考我們Neuromagic所認為重要的幾項原則。

  • 沒有所謂的「錯誤答案」:每位參加者的發言都有可能成為他人想法的養分。所以我們會鼓勵大家在時間內盡量寫下自己的想法,越多越好。
  • 開始行動勝過於追求正確:一個新的專案最需要的是什麼?就是開始。Design Sprint的宗旨就是要在短時間內內完成構思並測試,所以與其追求正確解答,不如直接先捲起袖子將手弄髒吧!在專案執行途中,我們一定會遇到無法立即找到答案的問題,但是Design Sprint可以協助團隊找到並定義最重要的問題,並一步步引導成員找到最佳解並測試。
  • 失敗也是種成功:不成功便成仁的心態並不適用於Design Sprint! Design Sprint最核心的目的就是為了驗證假說,所以僅管最後團隊製作出的原型或許並沒有如預期中受到使用者青睞,那也沒關係。因為能夠省去大量時間與資源,避免開發一個不受歡迎的產品在我們看來也是種成功!

6. customizable (可客製化):

掌握了Design Sprint的核心原則與架構,其中的步驟內容與執行方法是可以根據情況做微調的。舉例來說,為了加深團隊成員對於使用者的認識,我們有時候會在Design Sprint中加入繪製人物誌的步驟,或是透過Impact/Effort metrics四象限圖來決定方案的執行優先順序等。透過有彈性的調整,可以幫助團隊在適當的時機使用最合適的方法。

執行Design Sprint前的準備工作

當團隊決定要執行Design Sprint之後,為了使其效果最大化,事前的準備是不可或缺的!執行前先確認你是否完成以下步驟:

  1. 認識所有利害關係人:確保所有專案相關的利害關係人,對於這次Design Sprint的目標有共識。
  2. 事前演練:如果是線上Design Sprint,建議可以邀請參加者,針對軟體的使用進行事前演練。引導師也可以針對各活動進行採排以確保是否有安排不順暢的地方。線下執行時則不需要針對每個步驟排練,但對於首次擔任引導師的新手建議還是先採排一遍吧!
  3. 備品準備:事前先準備好Design Sprint當天所需的所有備品。

想知道該 如何做好 Design Sprint 事前準備?歡迎免費下載 Design Sprint衝刺計畫事前準備確認清單

Design Sprint 結束後的下一步

那當Design Sprint結束之後呢?這部分是書上沒有特別提到的。在 Neuromagic 我們通常的做法是:

  1. 建立Design Sprint成果報告:讓沒有參加Design Sprint的利害關係人可以知道這4-5天發生什麼事,團隊成員也可以時常回頭確認。
  2. 仔細確認使用者測試回饋:使用者測試回饋是團隊在決定下一步時的重要依據。不論是要微調產品或服務設計方向,直接開始開發,或是砍掉重練,團隊需要花時間一起討論並達成共識。
  3. 反思與回饋:如何讓下一次的Design Sprint更成功更有效率?建議團隊可以花時間聚在一起,有系統地重新審視衝刺計畫流程的進行。

Design Sprint 結束後想必會有很多需要整理與討論的事項,歡迎確認 Design Sprint 結束後的整理與反饋3步驟 並下載 Design Sprint 衝刺計畫回饋表 協助團隊更有系統地進行回顧與反思!


小結

Design Sprint 的厲害之處在於透過有架構的討論,幫助團隊在短時間內製作出原型並測試!然而,在這篇文章沒有提到的是,團隊成員對於透過Sprint想要解決的問題的理解、競品分析、市場調查與研究甚至是參與Sprint的成員,都會是影響Design Sprint成效的要素。

比起透過深度研究,訪問使用者,理解使用者痛點並定義問題,Design Sprint更著重在構思解決方案與測試。若團隊已經有個足夠明確的問題試圖想要找到解答,那麼透過Design Sprint,可以讓不同專業背景的團隊成員共享彼此知識並促進更有效率的討論,效果也會更加顯著!

Happy Sprinting!

林 静瑩

Service Designer

來自台灣,目前據點在東京!
擁有廣告代理商的行銷經驗背景,目前在 Neuromagic 負責工作坊流程設計,企劃並執行以設計與永續發展為主題的講座,支援企業執行永續轉型服務。
除了永續發展與循環經濟之外,她對於地方創生與公共服務設計也非常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