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開始在日本商業領域中備受矚目的關鍵字,除了SDGs、ESG、零碳經濟、循環經濟之外,許多企業組織也慢慢從過去數位轉型 Digital Transformation (DX) 的浪潮開始,到近幾年大家更加積極融入對於環境、社會議題的討論,永續轉型 Sustainable transformation(SX)一詞也隨之而生。
今天這篇文章,就想針對永續這個有點模糊的概念稍做解釋,並透過實際商業案例讓大家對於企業如何轉型永續有初步的理解。同時,我們也想和大家介紹 Neuromagic 在荷蘭的商業夥伴 Except Integrated Sustainability,將他們20年的經驗累積所開發出的手法 SiD Framework,幫助大家透過系統性的思考去探究本質上的問題,並透過不斷迭代的過程,制定出更加合適的永續解決方案。
何謂永續發展?
國際上關於永續發展的定義雖然到目前為止仍尚未有定論,但其中最廣為人知的是1987年聯合國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WCED)所發表的《我們共同的未來》 (Our Common Future,或稱《布倫特蘭報告》)中所提出:
在不損害後代子孫滿足其自身需求的情况下,滿足當代需求的發展模式
這個定義指出資源的利用發展是以滿足人類的需要而非想要,同時還強調了同世代之間與跨世代之間的「公平性」,例如對貧窮者的照顧,確保世界上資源的使用(包括水、空氣、土地、礦產等資源)能被妥善分配。
永續發展這個概念的提出,可以說是人類對於過去自我中心式對待環境與利用資源的方式所提出的反省,認為人類發展的方式,特別是在社會面與經濟面上應建立在一種與自然相容的尺度上,而非為了保護環境就不去開發或發展經濟,而是試圖在環境保育與發展之間找出一個平衡點。
永續發展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vs. 永續 (Sustainability)
永續可以被視為是個廣義的單字,根據劍橋字典的解釋永續是
The quality of causing little or no damage to the environment and therefore able to continue for a long time.
對環境不會造成或僅造成一些破壞,也因此能夠長期持續下去。
而永續發展則是指在「不影響後代滿足其需求的情况下,改善長期經濟福祉與生活品質的過程。」
換句話說,永續(性)通常被認為是一個長期的目標(例如:一個更加永續的世界),而永續發展則是指實現它的許多過程與途徑(如永續農業與林業,永續生產與消費,良好的政府,研究與技術移轉、教育與培訓等等)。不過事實上關於永續,目前並沒有一個普遍認同的定義。許多業界相關人士與專家對於這個概念,以及如何實現它有許多不同的觀點。
以下節錄出幾個經常被引用的定義。
A process of change in which the exploitation of resources, the direction of investments, the orientation of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and institutional change are all in harmony and enhance both current and future potential to meet human needs and aspirations.
永續發展是一個持續變化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包含資源的開發、投資的方向、技術發展以及企業組織的變化都處於和諧的狀態,並且能提高現在與未來的潛力以滿足人類的基本需求。
Report of the World Commiss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 Our Common Futur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 a dynamic process that enables people to realize their potential and improve their quality of life in ways that simultaneously protect and enhance the earth’s life support systems.
永續發展是動態的過程,讓人類得以在發揮潛力並改善其生活品質同時保護並提升地球生命支持系統。
Sustainability is the state of a complex, dynamic system. In this state, a system can continue to flourish resiliently, in harmony, without requiring inputs from outside its system boundaries.
永續發展是一個複雜的動態系統。在這種狀態下系統是穩定的,可以持續地蓬勃發展保持和諧而不受系統邊界外部的影響。
Tom Bosschaert, Symbiosis in Development, Except Integrated Sustainability
那麼大家在討論的SDGs又是什麼?

想必大家對於 SDGs 都不陌生吧!SDGs 指的是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的英文縮寫。這17項大目標與其底下的169項具體目標是在2015年永續發展高峰會的「2030年永續發展議程」中被提出,並由聯合國所有會員國一致通過。
然而,提到SDGs免不了要提及 2000 年聯合國舉行的千禧年大會當中,由與會的 189 個國家共同簽署的「千禧年宣言」(United Nations Millennium Declaration),該宣言承諾了要在 2015 年前達成 8 項「千禧年發展目標」(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簡稱 MDGs)。而在2012年,面臨即將於2015年到期的 MDGs,聯合國於巴西里約召開的地球高峰會中,由成員國一致決議以 SDGs 接替,以其作為後續 15 年(2016~2030 年)的發展議題主軸。
從 MDGs 到 SDGs,目標數量增加超過 1 倍,除了持續原本 MDGs 所關注的方向目標外,SDGs 在關注的議題上也有所調整及突破,更延伸一些概念與議題的思考,包含對於普世標準的廣泛性(Universality)、永續的整合多元性(Integration)以及整體社會的轉型(Transformation)。
企業轉型永續為什麼重要?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地球限度理論」(planetary boundaries)?
該理論是由著名的瑞典環境學者 Johan Rockström 為首的28位科學家於2009年所提出的理論。他們主張要維持地球正常運作的系統可分為9大範疇,包括土地、海洋、大氣、冰層、生物和人類之間複雜的互動關係。這些系統都有其可乘載的限度,一旦超過這些限度,地球將進入未知的領域並展開劇烈變化,甚至造成不可逆轉的後果。
然而,在該理論提出後又經過了10年人類遲遲沒有往積極修正的方向前進,目前9個系統中已有4個超標,地球的生物多樣性甚至已瀕臨危險邊緣,若人類再不採取積極措施反應,將對我們賴以為生的地球帶來無法逆轉的後果。
如今,在許多NGO團體、企業組織以及專業人士多年的努力與倡議,加上新冠肺炎爆發的推波助瀾下,世界各國也更強烈意識到氣候變遷與永續發展的急迫性,並展開相應行動。今年5月,日本議會也正式將首相菅義偉所發表「日本將在2050年實現碳中和」的承諾,列入地球暖化對策推進法修正案,並獲得參院本會議一致通過。其中包含針對綠色科技與可再生能源項目的投資,以及企業溫室氣體排放量的數位化與公開化等。
此外,近年來大家對於 ESG 投資的意識也逐漸升高,不管是受到國際法規影響或是為了規避風險,越來越多的跨國大企業、政府單位、NGO/NPO團隊也開始為達成永續發展目標採取積極行動,並參與「去碳化管理」,如揭露氣候變遷等相關組織情報與目標設定等。
根據全球性組織 CECP (Chief Executives for Corporate Purpose)針對23個國家地區、年營收高達5.8億至1290億美元的168家企業所進行的調查報告《全球影響力規模:2020企業ESG行動與社會投資》中指出,有高達81%的企業把SDGs融入營運策略與日常當中,78%的企業更會將SDGs與業務發展之關聯,列入向高階主管匯報的項目。同時,在168家企業中更有19%的企業針對一個以上的SDGs目標,已經設定具體的量化指標。
可見在未來,企業能否成功轉型永續經營將會成為其能否在市場上存續的重要影響之一。
商業模式轉型 : 飛利浦(於2018年正式更名為昕諾飛Signify)「照明即服務」
其中在企業永續轉型的案例中,非常經典的案例包含像飛利浦(於2018年正式更名為昕諾飛Signify)。以販賣燈泡為主要業務起家的飛利浦,早在2011年就開始採用產品做為一種服務,成功以 Light as a service的概念,推出「不賣燈泡、賣照明時數」(Pay per Lux)的創新服務,並成功應用在史基浦機場。
飛利浦依照機場需求,設計三千七百個LED燈具和照明設備,以租約的方式和史基浦機場簽訂15年的照明服務解決方案。飛利浦保留了照明設備的所有權,在合約期間包辦管理和保養維修,機場只需要每月支付固定服務費。此外,飛利浦也透過聯網技術,隨時監控照明設備運作與用電狀況,一故障就馬上派人維修,讓照明設備維持最佳能源效率,汰換的燈具則直接由飛利浦回收再利用。
當生產者拿回產品的所有權時,企業的行為也會隨之改變。飛利浦會希望在合約期間,維修或更換產品次數愈少愈好,成本才會愈低。因此,他們必須把產品設計得更堅固耐用、更容易拆解、維修。營收來源從過去大量製造的毛利,轉向每月收取固定服務費為客戶創造服務的價值。如此一來,也能促使企業設計更好的產品以降低維修帶來的成本。
史基浦機場因為有飛利浦代為管理、維護照明設備,電力消耗比過去降低了一半,節省電費也減少碳排放。等於可以花最少的錢,使用更好的產品和服務。
過去一次性的買賣行為,企業期待的是產品壞了客戶就會上門再買新的。然而,透過商業模式的改變讓企業不再追逐短期利益,而是轉為重視「轉長遠的錢」,專注提升設備與服務品質,研發更高效的照明技術。客戶和服務提供者能夠從一次的交易專變為一輩子的夥伴關係。產品即服務,可以為生產者與客戶創造雙贏局面。
IKEA : 更好的 IKEA 產品型錄,引領印刷產業的轉變。
IKEA 可以說是企業在永續經營轉型上的始祖之一,永續發展早已成為企業的核心價值。近年來更積極將環境保育、循環經濟的永續精神融入於產品設計與企業理念中。這樣的價值不但體現在他們自身的產品設計與商業模式的轉變上,他們的影響力也已擴及至相關產業與供應鏈上。其中,大家可能比較熟悉的是在食物產品上增加植物性食物的比例,或是在商業模式推出「家具租賃」服務,由 IKEA 負責回收與修復等,不但延長了加劇壽命更減少原物料的消耗,更打破線性銷售模式轉而發展循環經濟模式等。
除了上述行動之外,IKEA在產品型錄的印製上也致力於轉型永續。想必許多人都有被動或主動獲得來自IKEA 宜家家居產品型錄的經驗吧?IKEA 產品型錄每年印刷量超過2億份,是世界上年印刷量最多的紙製品之一。
IKEA 在永續顧問公司 Except 的協助下,利用 SiD framework 透過系統性的分析,重新審視整個型錄的製作過程,改進對現有訊息的使用方式,並導入大數據分析工具以顯示採購商、供應商和零售商的各項環境數據指標,協助 IKEA 在產品生命週期的關鍵點上做出更好地決定,選擇對的供應商以提高其商品目錄的永續表現。
IKEA 的產品型錄不僅在2014年獲得森林監管委員會(FSC)監管鏈認證,每份目錄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在2014至2016年間也下降了28%。藉由選擇環境足跡較低的供應商,IKEA在印刷每本目錄的能量耗損上也降低5%。
此項改變所創造出的影響力,橫跨整個產品目錄的生命週期,其在節省能源、廢棄物、水等資源上也帶來了龐大的永續收益,從第一年開始後每年都在增加。此外,由於 IKEA 產品目錄的印刷量之大,整個製作過程牽涉的利害關係人之多,使得這項改變也進而影響了整個印刷產業。
總結
關於永續,我們能做什麼?儘管我們已經舉出幾個實際案例,也一定有許多人已經意識到永續的重要性,但卻不知該如何開始第一步。對此,我們的建議是首先,對於業界專家的意見與反饋保持開放的態度。不知道怎麼開始第一步?歡迎參考這個由位於荷蘭,擁有20年經驗的永續發展顧問公司 Except 所開發的手法「SiD」。
這個方法也許無法提供你一個確切的解答,但透過「SiD」流程,可以幫助你找到本質上的問題所在,並透過系統性的視角去構思解決方案。

林 静瑩
Service Designer
來自台灣,目前據點在東京!
擁有廣告代理商的行銷經驗背景,目前在 Neuromagic 負責工作坊流程設計,企劃並執行以設計與永續發展為主題的講座,支援企業執行永續轉型服務。
除了永續發展與循環經濟之外,她對於地方創生與公共服務設計也非常有興趣!